近年来,院士为本科生授课、院士开展与本科生面对面交流活动的现象频繁成为热搜话题。这一现象反映了高等教育对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视和提升,也体现了社会对高端人才培养的期待。在这一背景下,长江大学通过院士交流活动,为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。最近,丁林院士访问长江大学,与400余名大一学生展开深入交流。丁院士强调学术之路的重要性,分享了选定研究方向、寻找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及注重学科积累等科研心得。他特别指出地质学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,鼓励学地质的学生要坚定信念,大有可为。互动环节,丁院士耐心解答学生关于学术规划、学习习惯等方面的问题,强调在被动学习中要培养好奇心和自我提问能力,也为长江大学的科研教育深化发展注入新活力。作为湖北省属高校中规模最大、学科门类较全的综合性大学,长江大学注重科研平台建设,为学生搭建较好的科研环境。如今,该校拥有81个国家级、省部级各类科研教学平台、教学实训机构。其中,有石油石化污染物控制与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、油气钻井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6个国家级科研平台,为学校在石油科学与技术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保障。此外,该校还设有电工电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、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等2个国家级双创教育平台,以及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3个教育部科研平台,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机会。值得一提的是,在2024年,长江大学预算为17.01亿,位居湖北省属高校第3位,为该校的科研工作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,推动了科研项目的持续发展和科研成果的不断涌现。近年来,该校共主持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346项,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5项,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3项,并在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重点项目上获得突破。同时,长江大学还获得了26项国家和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,出版学术专著78部,发表高水平论文3589篇,进一步彰显了该校在科研领域的卓越成就。在专注自身科研建设之余,长江大学也重视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,通过实施“本科生培养拔尖计划”,构建完善的科研育人体系。该校每年会举办科研导师双选会,帮助学生与导师的研究方向相匹配,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和科研合作氛围。而在导师队伍建设上,长江大学选拔了一批优秀教师担任本科生科研导师和竞赛导师,确保学生可以得到专业的指导和支持。同时,实施1∶4的师生比,保证每位导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,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。为了给学生搭建更多的科技创新平台,长江大学实施双路径四层次创新教育实训体系。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申报创新项目、撰写学术论文与发明专利、参加学科专业竞赛等,锻炼实践能力,培养团队协作精神。当然,长江大学还通过举办校园科技文化活动、学术讲座、创新项目宣讲培训等方式,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热情,并加强育人成效宣传,通过媒体和网络平台推广先进典型,强化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。在这些措施的推动下,长江大学本科生科研工作取得显著成效。去年9月底,长江大学高分遥感影像智能解译课题组2019级本科生张同学在导师的指导下,以长江大学为第一单位在地球科学和遥感领域顶级期刊《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》上发表高水平论文,展现出该校在科研领域的实力,也为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树立典范。如今,随着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剧,本科生投入科研热潮已成为大势。在从事科研工作时,可以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心理韧性、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,这些都迎合了当前企业对人才的要求。而长江大学不仅具有一流的科研平台,还非常重视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,与当前企业对人才要求相符合。因此,在信息快速发展的当下,选择一所实力强、注重本科科研教育的高校,无疑会让考生在将来的就业与升学中抢占先机。 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 |